智污邦环保服务平台秉承为环保企业排忧解难、助力发展的宗旨,现诚邀各大高校、环保企业有识之士入驻环保行业专家平台,携手共建共享共赢。无论是高校教师、企业负责人还是资深技术人员,只要您拥有多年环境保护领域工作经验,能够为环保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咨询,即可申请加入智污邦环保服务平台,成为环保专家达人。
张益,教授级高工,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住建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环联固废产业平台创办人、微信公众号“固废观察”创办人、上海环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住建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理事长、上海环境集团副总裁、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专业从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利用和减污降碳研究咨询40年,主持或主编技术标准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出版技术专著7部,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获得全国十佳最美科技人员之创新创业先锋,201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业近40年,张益的关注点很窄,一直以来就是固废,也只有固废。因此,他会被人冠以“垃圾”专家的标签。他本人倒是笑看这个称谓。他把固废当朋友,视废为宝,在众多场合呼吁人们善待这位永不分离的“挚友”,“善待垃圾,就是善待地球,善待人类自己”。
正是在垃圾堆里,他和团队的一个个科研创新出现了:精细化填埋、移动式捕集和蓄热式燃烧净化的臭气全过程削减与生态净化集成技术,实现恶臭浓度降低70%;采用自主研发的飞灰稳定化药剂,安全处理成千上万吨飞灰;创新的渗滤液处理技术有力地保障了固废处理项目的稳定运行。
在上海环境院工作期间,他带领这家国内最早从事固废处理的专业设计院,产值由千万级增长到上亿级。一切都离不开他对科研的重视。
张益带领团队,从炉排的长度、宽度,再到炉膛的形状,还包括通风系统等,一直改进,逐步开发出适应我国生活垃圾特点的单台500吨级大型焚烧炉核心工艺技术和装备。
近年来,作为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张益主编或参与编辑了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监管标准等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环保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填埋还是焚烧?这是固废处理行业争论许久的话题。张益一直在实践中思考这个问题。通过不断地摸索,张益整理出固废处理“五步走”的技术思路:临时堆放分散化——集中填埋有序化——卫生填埋无害化——焚烧发电能源化——分类利用资源化。
“五步走”思路清晰地体现了张益的观点——相对填埋,焚烧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在他看来,垃圾焚烧处理有五大优势,“焚烧基本稳定只需两个小时,相对填埋的10—30年,处理速度更快;焚烧处理的占地面积只有填埋的十分之一;焚烧5个家庭的垃圾,能满足一个家庭的日常用电需要,资源利用能力更强;同一时代,焚烧厂的污染排放远低于填埋;焚烧可以减量90%,而填埋减量非常有限。”
不管是焚烧、还是填埋,“前景光明”的固废处理行业,却一直处于“落地难”的尴尬境地,关键在于固废处理设施因规划、建设、运营引发的“邻避现象”。张益认为,必须研发更加安全环保可靠可行的工艺——污染排放要进一步降低,利用效率要进一步提高,智能化、透明度和协同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这正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最好的固废处理技术永远在路上。
年近六十的张益依然奔波在一个个城市,去传播自己的固废处理梦想。2014年,张益创立“固废观察”公众号,每天花大量时间向公众介绍领域内业内政策标准、行业管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文章,其中许多都是张益原创。此外,他还创立了“垃友群”“环卫群”“管理群”“低碳群”等交流群,目的在于让不同领域的人都能获得有用信息。张益说,“垃圾围城”苦寻出路,而固废处理项目选址难题尚未破解,长期良好的沟通是唯一选项。
2020年疫情爆发后,张益的关注焦点再次回到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上。他多次为环卫工人发声,呼吁社会重视他们的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普遍短缺现象。在他看来,焚烧温度足以消杀病毒,但需要特别重视的是收集、运输及二次倾倒全过程的“袋装密封”和“灭菌消毒”。张益曾主持过上海集中处置医废的固废处置公司一期工程建设,该公司在2020年成为抗疫的另一个战场。
退休之前,张益又创办了上海环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环境和低碳规划研究咨询、环卫及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监管考评、环卫与垃圾分类综合服务、填埋场治理和污染场地修复等第三方环境服务,继续追逐自己从事了一辈子但永远放不下的梦想——更先进的固废处理和管理。
从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40年,张益是固废处理行业从稚嫩到起飞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对于未来,张益坦言,“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但天空不能雾霾如盖,大地不能厚土载污。垃圾面前,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long8国际官方娱乐平台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