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诗卉是一位了不起的巾帼英雄,她以钢铁般的信念和无与伦比的能力,在祖国国防事业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魏诗卉,一个从小就浸泡在军人世家故事里的孩子,骨子里流淌着对国家和军队的崇拜,她的外公杨云卿是抗战老兵,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设计师,参与过很多重要项目。
她的父亲是战斗机飞行员,每次探亲回家,父亲口中惊险的飞行经历就会在她耳边萦绕,在这样的成长环境熏陶下,魏诗卉对国家和军队满是钦佩,一颗报国的种子也暗暗地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当然,光有“根正苗红”还远远不够,魏诗卉从小就展现出超出同龄人的学习热情,喜欢刨根问底,凡事都要搞个明白,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为她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刻来临,魏诗卉毫不迟疑,她把所有的志愿栏都填上了 “军校”,而她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那有着 “东方西点军校” 之誉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因为成绩十分优异,她顺利地迈进了这所孕育着海军军官未来希望的学院,当时在众多学子中,仅有两名女生被录取,而她就是其中之一。
当魏诗卉踏入军校后,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紧张的专业学习扑面而来,令人钦佩的是,她没有被高强度的训练所吓倒,而是通过这些训练让自己投身国防事业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不移了。
当她结束学习之后,经常会到校内陈列军事装备的地方去参观,对她而言,那些由钢铁铸就的军事装备就像巨兽一般,虽然冰冷,但却蕴含着一种神秘的魅力吸引着她的目光。
奇妙的命运时常会给予人们意想不到的安排,魏诗卉在导师的带领下,借着一次偶然的机会参观了一个军事装备博物馆,而馆中那形形、不同型号的导弹零部件让她惊叹不已,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知识大门。
导师看她对导弹很感兴趣,便向她介绍起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现状,导师的一席话,让魏诗卉意识到,看似不起眼的导弹零件,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关乎着国家安全和未来战争的胜负。
怀着对导弹技术的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魏诗卉开始在资料的海洋中探寻,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随着查阅资料的不断深入,她心中渐渐被焦虑填满,这是因为她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导弹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还有大量的关键技术等待着去突破。
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魏诗卉暗下决心,要为祖国的导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毕业之后,她没有满足于已有的学历,而是选择进一步提升自己,攻读军事运筹学硕士,她的重点放在了对海军作战计划的仿真模拟上,从那时起,她对导弹相关方面的兴趣逐渐浓厚。
一次课程中,老师热情洋溢地为学生们阐释新型导弹的测试与模拟的情况,而魏诗卉呢,就在这堂课上实现了她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导弹的体验。
当老师把导弹上的一个配件拿起来,向他们讲解这个零件对导弹精密度的操控作用时,魏诗卉的眼睛里满是惊叹的光彩,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么小的一个配件会有如此之大的意义。
硕士毕业后,魏诗卉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报考火箭军工程大学,攻读火箭制导与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导弹专家肖龙旭。
对她来说,导弹不仅仅是武器,更是守护国家安全的“国之重器”,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而摆在她面前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一道困扰了中国导弹领域几十年的难题——如何提高导弹的精准率。
这个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困扰着中国的科研人员,迟迟无法突破,导弹命中率低,意味着在实战中的效率低下,这对于国家安全来说是巨大的隐患。
魏诗卉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她一头扎进研究中,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影响导弹精准度的因素很多,技术上的难关自不必说,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导弹在飞行中会因为气流、重力等原因偏离预定轨道而 “脱靶”,魏诗卉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她开始了日夜不停的专心钻研。
大量的文献资料被她一本本查阅,而模拟计算和实验验证也被她反反复复地进行了无数次,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只为了能够寻得提高导弹精准度的那一个突破口。
“椭圆弹道”理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简单来说,就是为导弹配备一套控制系统,就像给它装上了“眼睛”,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整飞行轨迹,最终精准命中目标。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把这个理论变成现实,需要极其复杂的计算和实验,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那段时间,魏诗卉几乎住在了实验室,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高强度的工作让她身体严重透支,视力下降、精神疲惫都是常事,但她从不叫苦,始终咬牙坚持着。
苍天不负勤奋之人,魏诗卉与她的团队齐心协力、不懈努力,最终使得这套基于 “椭圆弹道” 理论构建的创新型导弹制导系统成功研制了出来。
老师告诉她,他们的研究成果成功破解了困扰我国导弹领域 50 年之久的技术瓶颈,这一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魏诗卉激动不已,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簌簌地流了下来。
凭借自身锲而不舍的钻研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将许多技术难题逐一攻克,她在中国导弹技术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诗卉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都成绩斐然,她所获得的多个国家级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以及 26 项科研专利,都离不开这些项目的历练与沉淀。
在导弹领域中,她逐渐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已然成为了这个领域的领军者,对中国导弹技术发展新方向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魏诗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向她递出橄榄枝,还以高额年薪作为诱惑,想要将这位 “导弹女神” 挖到他们国家。
面对诱惑,魏诗卉毫不动摇,她坚定地拒绝了所有邀请,毅然选择留在祖国,继续为中国导弹事业贡献力量。
而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魏诗卉要面对的挑战远不止科研本身,除了繁重的科研工作,她还要兼顾家庭和育儿,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为了平衡工作和生活,她不得不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在怀孕期间也依然坚持工作。
她认为在科研领域中女性和男性一样,完全能够取得相同甚至更大的成就,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女性也有能力为科技强国撑起一片天空。
龙8long8中国
更难能可贵的是,魏诗卉还把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科研精神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孩子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成为像妈妈一样的科学家,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现在,魏诗卉仍然坚守在科研的最前线,持续地对新的技术难题发起挑战,因为她深深地明白,未来的战争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相应地,她所肩负的责任也会变得越发沉重。
她的心愿是开发出更多先进的武器装备,以此来壮大中国的国防力量,确保中国的科技实力在世界上始终处于前列,这是她爱国之心的体现。
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像她一样的科研人员,他们默默奉献,不畏艰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托举起中国科技事业的伟大复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
澎湃新闻:【青年女科学家】魏诗卉:一身戎装 最美芳华 2019-05-07 19:40
中工网: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魏诗卉:追寻导弹梦 科研无止境 2019-05-22 14:33:08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公司提供